皮膚癬
這是皮膚表面受到真菌感染所引致的皮膚病。
甚麼是真菌?
真菌 (Fungi) 是我們俗稱的癬,是一種跟細菌、過濾性病毐等分開的生物類別,在大自然廣泛地存在,分開為皮癬菌 (Dermatophytes) 及酵母菌 (Yeasts),人類主要從三個來源感染皮癬菌:泥土中,動物身上,或者人類身上。至於酵母菌,卻一般在我們身上寄生,例如在皮膚上引致脂溢性皮炎的屑牙菌 (Pityrosporum Ovale),而念珠菌則通常寄居於腸道及陰道內。
容易受真菌感染的因素包括 :
- 營養不良
- 個人衛生不良
- 潮濕及熱的天氣
- 接觸受感染的動物
- 接觸受感染的人
- 本身的免疫抵抗能力出現問題
徵狀
皮癬菌通常只生存在表皮的角質層,不同的部位受到感染時,便有不同的徵狀。
皮膚的徵狀可以概括如下 :
- 皮膚出現紅斑
- 皮膚痕癢、疼痛
- 表皮層變厚
- 皮膚出現水疱或乾燥型角化
- 表皮產生白色鱗肩,皮膚剝落
臨床種類
腳癬 (Tinea Pedis)俗稱香港腳,是所有皮膚癬中最常見的一種,30 至 70% 的人口在一生的任何時間曾患過腳癬,而腳癬普遍是成年人的病狀,在小孩子中非常少見。腳癬最常見在熱帶地方,尤其是在夏天及潮濕的天氣。
引起腳癬的皮癬菌可以在鞋、襪、或地上存在,尤其是濕的公眾地方如浴室及泳池。焗不透氣的鞋襪及過多的腳汗也是主要的誘因。在衣服清洗過後幾個月內,它們仍然可以繼續存在,不過簡單接觸帶菌的皮碎並不足以引致感染,要同時有細微的傷口令皮癬菌進入,才會引致感染。
腳癬可以有幾種不同型態的徵狀。
最常見在腳趾縫,通常是第三、四及第四、五之間,皮膚呈白色,接著潰爛,或形成裂口,患處非常痕癢,亦會疼痛。若傷口再受其他細菌感染,發炎及紅腫痛的情況會加劇。
乾性:腳底的皮膚會變得乾旱、硬、厚,呈紅色再加上許多碎小的表皮剝落,患處會蔓延至腳邊及腳背,形成獨特的邊界。患者通常只會覺得少許甚至沒有痕癢。
水疱性:在腳底及腳趾旁出現很小的水疱,非常痕癢,甚至會變為大的膿疱,更會疼痛。
手癬 (Tinea Manuum)跟腳癬類似,徵狀包括 :
- 濕性:在手指縫呈現潰爛或裂口。
- 乾性:在手掌形成紅但乾旱、硬、厚、且帶碎皮。
- 水疱性:在手掌及手指邊呈現水疱或膿疱。
不過最常見的卻是乾性,而且多數是在有腳癬的情況下才發生,一般是由於用手抓痕而傳染開去的,雖然工作時常要濕手的人就較常有濕性手癬,而又未必同時患有腳癬。
有時在手指邊呈現的小水疱,本身並不存在癬菌,只是對腳或股溝間的皮膚癬一種不可理解的過敏反應,我們稱之為 “id” reaction。
主要也是發生在熱和潮濕的天氣中,焗促的褲、多汗都會增加患上股癬的機會。患者普遍多為男性,而且患者也通常同時有腳癬。
股癬發生在大腿與陰部間之位置,通常兩邊對稱,急性的在患處呈紅或紅黑色,或會有因磨擦而潰損的皮膚,患處的邊界清楚地浮起。持續久了的慢性
股癬,患處則呈灰黑色。
患處覺得非常痕癢,潰損的皮膚會疼痛。不過有許多,特別是慢性的,可能完全沒有感覺。
嚴重的股癬可以經過陰部再蔓延至臀部,甚至在前面向上蔓延至小腹。
發生身軀任何部位,包括手臂、下腿、頸等,小童會較成人易受感染。
患處最初呈現紅色小粒,或紅色小塊,之後會向外擴大,形成圓的一大塊,不過很常見的是形成一圓圈,有一條突起的邊界,而中心卻是平滑。
病徵可以由非常痕癢到沒有感覺。
如何避免受真菌感染
最重要的是保持皮膚乾爽,尤其是手指縫、腳趾縫、及股溝等部位。若果這些部位汗多,特別在炎熱的天氣,可以用止汗水減低分泌。不過更有效的是用加有抗癬菌藥性的爽身粉,既可吸汗,亦減低皮膚之間的摩擦,更有抗癬效能。
盡可能減少穿著鞋子的時間,勤換襪子,鞋襪應盡量透氣。亦可以在穿襪前在襪子裡加入抗癬性爽身粉。
若家人患有腳癬或灰甲,便不要穿著患者的拖鞋、鞋襪,也不應在家赤腳走路。
至於頭癬,不應與他人共用梳,帽子,枕頭及毛巾等。
如自己患有腳癬、灰甲或其他皮膚癬,便應避免捏腳並及早治療,以免擴散及蔓延病菌,感染到身體其他部位甚至他人。
臨床診斷
雖然很多時憑經驗,醫生也會非常可靠地診斷出皮膚癬,而不需要甚麼特別化驗。但若然希望有一個百分百準確的診斷,醫生會從患處抽取樣本,例如從皮膚刮下皮屑,送到化驗所作特別處理,然後在顯微鏡下查驗癬菌的存在。
其他可以跟皮膚癬引混淆的皮膚病括濕疹及銀屑病。
治療
無論治療腳癬、手癬、股癬或身體癬,都可以考慮用外用藥膏或者口服藥。
一般而言,外用藥膏主要治療較輕微和範圍較小的皮膚癬,比較有效的是 Miconazole,Clotrimazole,Econazole 及 Terbinafine,所有都在藥房可以容易買得到。很多配方也會同時混入類固醇,以增加消炎及止痕的效果,不過使用不當的話可能會令癬菌更難控制。
對感染範圍較大和較嚴重的皮膚癬,需用特效的口服藥物,主要是 Terbinafine 及 Itraconazole,療程為二至四星期。由於療程短,一般都不會有特別的副作用,但假如有嚴重肝病的人就最好避免。
對付有皮膚潰爛、出水的嚴重濕性腳癬,也可以將腳掌浸於經過稀釋後的錳酸鉀(俗稱灰錳氧),每天一至兩次,每次大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左右,可以幫助收乾傷口,但會令趾甲及衣物染上紫紫啡啡的顏色。
如果傷口有受到細菌感染,也需要同時使用外用或口服的抗生素。於是很多外用配方會同時混合有類固醇、抗癬成份和抗生素,不過很多藥房及病人都經常濫用這類藥膏,來治療不同性質的皮膚病。
多色糠疹 (汗斑)
一種發生在皮膚最表層的酵母菌感染,這酵母菌 (Pityriasis orbiculare 及 Pityriasis ovale) 需要倚賴成熟的油脂線來生長,所以在成年前並不常見,多發生在年青的成年人身上。
在平常的情況下,它們只屬於寄生物,但遇上夏天炎熱及潮濕的環境時,適當機會產主,就會引致皮膚病,所以很多人會在暑假後察覺這所謂汗斑的存在並開始蔓延。
徵狀
糠疹主要影響胸部、背部及頸;四肢受感染的情况並不常見,除非是患者曾經錯誤地使用了類固醇,令感染大範圍地擴張;而臉部受感染的情况則非常罕見。
糠疹開始時只有一兩個小點,並不會引致任何感覺,而且起始的速度非常緩慢,可能需要上數個月才進展到會被察覺到的階段。
當小點增大、連結,面積會呈不規則的形狀,表面看似平坦,但如果用刀輕刮幾下,會看見很多細薄的鱗片屑碎,這典型徵狀代表感染的存在,因為當糠疹被治癒後便再沒有這些屑碎。
糠疹的顏色不定,可以呈淺至深的咖啡色,可以比鄰近正常的膚色較淺或較深。但在曬太陽後,正常的皮膚顏色會增深,糠疹卻不會,在對比下便顯得較白,可能這時才被察覺到,所以有患者會以為在陽光與海灘的假期中感染了甚麽皮膚病,這情况下即使在治癒後,患處仍然會呈偏白色,需要很長時間才慢慢回復正常均勻的膚色。
診斷
被刮出來的屑碎若加上特別的染色料,在顯微鏡下可看見酵母菌;在特別的紫外光燈照射下,糠疹會呈瑩光黃色。不過醫生通常都不需要這些檢查,一般靠外在徵狀都已足夠。
治療
最好先看醫生已便確定診斷,不要自行判斷胡亂在藥房購買藥膏。治療的方法主要是外用藥物。
含硫化硒 (Selenium sulphide) 的洗頭水可以用來塗在患處,這對於大範圍的糠疹尤其方便,需要每星期塗搽一次,連續使用八星期,每次塗上大約四至五小時,之後洗掉,以避免刺激皮膚。最不好的的地方就是這洗頭水的氣味有點令人討厭。
一些抗真菌的配方也非常有效,可以選擇噴霧或者藥膏,每天使用兩至三次,大約需要使用三星期。以上的配方都可以由醫生處方,或經醫主診斷後到藥房購買。外用藥物通常已足夠,口服的抗真菌藥物,一般都不需要用上。
在治好後,糠疹的表面會回復平滑,屑碎消失,但先前偏白的顏色會持續,並沒有甚麽方法加快色素正常化,需要耐心等候,也不要以為情况沒有好轉而繼續使用治療藥物。
"汗斑"會否傳染?
這酵母菌的傳染性很低,所以會把這糠疹傳播給別人的機會不大。
"汗斑"會復發嗎?
有少數人會有重覆感染的情況,這可能與個人生活習慣上某些因素有關,例如時常游泳及曬太陽等。